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一句话:“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,传递出了一段历史上极为精彩的事件。和氏璧作为中国古代的奇珍异宝,至今已经失传,至于其原貌,现今的人们已经无法确定。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记载的零星信息去推测和氏璧的样貌。然而,和氏璧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,主要与两件大事息息相关。首先,传说中的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正是由这块和氏璧制作而成,而这枚玉玺成为了后代皇帝正统的象征炒股配资首选,导致了无数的争夺和纷争。历史长河中,数百年间无数帝王都为这块玉玺而动摇了江山,经过两千多年,它成为了象征权力与合法性的至高无上之物。
然而,经过深入探讨后,某些历史细节让人怀疑,这块真正的玉玺早已在流传过程中丢失。甚至连刘邦当年所获得的玉玺,或许也并非真正的和氏璧。至于这一点,暂且不多讨论。而另一个让和氏璧扬名的事件,则发生在战国时期,那便是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。这一事件,许多人耳熟能详,甚至不少学生在语文课本中都有接触。故事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:秦国的秦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美丽的和氏璧,消息传到秦昭王耳中后,他便提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璧玉。
展开剩余71%但秦昭王并非那种好心大方的君王,赵国的赵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,因此在交换的过程中,他并没有做出轻易的让步。而在这个关键时刻,蔺相如挺身而出,他以极大的智慧与胆略,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。他表示,倘若秦国愿意送来城池,他将接受;如果不愿意,那么他将毫不犹豫地将和氏璧带回赵国。后来,蔺相如凭借一系列巧妙的计谋,使得和氏璧顺利完璧归赵。我们常常看到历史中讲到这段故事时,课文简略地提到,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,而赵国也未将和氏璧交出,但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,背后的政治博弈远不止这些。事实上,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,可谓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般简单。
尽管表面上看,赵国在这场较量中没有屈服,且成功保住了和氏璧,但其后的局势却是令人痛心的。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,秦国迅速加紧了攻赵的步伐。赵王有蔺相如与廉颇这两位名将,然而秦昭王却有一位极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——白起。第二年,白起率领秦军进攻赵国的西境,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,赵国损失惨重,二十万大军被白起屠杀,石城也失守。虽然赵国暂时保住了和氏璧,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极为沉重,接下来的几年里,赵国与秦国的战斗愈演愈烈。
然而,赵国最为痛苦的时刻,出现在公元前259年,也就是完璧归赵后的第22年。这时,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已经去世,蔺相如年事已高且病重,秦国因上党之地再次发起进攻。这个历史事件便是震惊历史的长平之战。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,赵国的40万大军几乎被全歼,赵国完全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。尽管赵国最终得到了五国的支援,勉强保住了国土,但蔺相如的生命也在这段时间渐渐走到了尽头。而他亲密的朋友,曾经一同战斗的廉颇,在长平之战后再也未得到重用,最终在寿春去世。
回顾整个战国时期,我们不难看出,仅凭一个或两个小巧的计策并不能改变大势。蔺相如虽机智灵活,凭借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大奇计,曾一度让赵国处于有利地位,但他并未能为赵国打造出与秦国同等强大的实力。相对而言,秦国自秦孝公时代起就已迅速崛起,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一代又一代英明的君主,逐渐在战国时期脱颖而出。表面上,赵国在完璧归赵一役中似乎保住了面子,但实际上,战国这个“以实力为王”的时代,谁能最终决定胜负呢?和氏璧虽然未能在当时成功留给秦国,但经过两千年的争夺,最终还是易主。至于当初赵国若愿意把和氏璧交出去,或许只能换来一时的和平,但绝无法改变历史的趋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